当“苏超”的战鼓激昂敲响,作为与世界杯有着近乎等长足球历史的“足球之乡”,江阴的足球热情再次被点燃。
“不管刮风下雨,总归踢球第一。”这句质朴的话语,道出了众多江阴足球爱好者的心声。哪怕已入梅,连绵的梅雨也丝毫浇不灭江阴人对足球的炽热激情。6月11日晚上7点,体育馆笼式足球场的5片场地已全部“客满”。足球爱好者张伟东介绍,江阴的足球场地资源丰富,运河边、企业园区、校园内都建有标准场地。大家平时喜欢在真草场地踢球,进入梅雨季节后,便会转战人工草场延续足球热情。“我踢了30多年球,每周至少踢两场。”足球爱好者盛晓宇说。江阴的足球场上活跃着各年龄段的身影:二十多岁的青年、五十多岁的中年人,还有假期里尽情奔跑的孩子们。足球爱好者周璐笑称自己所在的球队是“老年队”,队员年龄基本在45岁以上,“是足球让我们这群人走到了一起”。
早在民国初年,江阴便组建了第一支足球队,并于1935年夺得江苏省足球赛冠军。新中国成立后,“李家班”称雄江阴足坛,在省级赛事中屡获佳绩;上世纪80年代,江阴率先探索“体教融合”模式,开全国小学生女子足球比赛风气之先。一直以来,江阴一中、江阴二中作为传统体育强校,不仅在“省长杯”等赛事中多次夺冠,更构建了“小学—初中—高中—大学”一条龙培养体系,为省队、市队、俱乐部及高校输送了200多名优秀足球人才,翁新芝、翁晓洁、吴澄舒、刘诚宇等队员更是进入国家队,站上了更高的发展平台。“江阴足球氛围一直很好,‘苏超’开赛以后,看球、练球的市民更多了。”周璐表示,自己也曾与二中女足、一中男足等专业队伍切磋,虽然难以取胜,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足球的热爱。足球爱好者陈奕杨在球场上驰骋10余年,他坚定地表示:“足球将是我的终身爱好。”
热爱超越胜负,球场回归纯粹。在江阴这片足球热土上,大家可以在绿茵场上尽情奔跑,释放激情,享受足球带来的纯粹乐趣,草根足球始终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。